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撰写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
“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撰写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在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等核心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提法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与会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频频出现。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文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央《关于全面深人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规律,正确指明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为什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 56 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的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 14 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
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解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线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客观事实,历史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历史演进的特点也是这样。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 56 个民族。毛泽东主席曾讲过:“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中华民族发展“合”是主流、是大势,“分”只是浪花。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讲了“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
从我们***来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图的领土就已拓展到这里,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云中郡等都是边防重镇;汉朝设立了五原等郡县,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既有北方民族政权全面开拓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既有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分别或交叉管辖治理的时候,无论哪个政权都把这里视作中国的组成部分,无论哪个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
要贡献。相较于其他民族地区,我们***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更为鲜明,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北魏时期的汉化运动,宋辽时期汉族人口的北迁和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清朝时期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等等,都是***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也就是说,***地区历来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蒙古族也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正如乌兰夫同志指出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各民族团结的结果”。***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的演变紧密相连。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和共同抗争把各民族命运空前团结在一起,使各民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党作为“两个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此讲得十分深刻: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说,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在也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才得以实现。在我国革命进程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排除干扰,消除分歧,引导和带领***人民作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抉择,为探索中国特色
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的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一方面,不能笼统地把“同”和“异”放到一个层面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样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清灭哪个民族,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不能人为添加扩大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共同性,不能把差异性变成“隔离墙”,更不能让差异性成为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绊脚石。
中华文化是备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历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存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也不能有差异。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专题学习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总的来讲就是既要尊
重差异、包容多样,也要正视共性、增进一体,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必须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 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
“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撰写发言材料。
研讨发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深刻总结了 XX 过去五年的宝贵工作经验,提出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下面,我围绕此次会议主题,同大家分享几点个人学习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深刻认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的重要意义。
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从民族利益来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从民族复兴来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从民族关系来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从民族工作来看,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
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二、准确把握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的工作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靠说,又要靠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更好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只有既说又做,既说得好又做得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既要面向少数民族,也要面向汉族。少数民族如果只认同本民族而不认同中华民族是危害,汉族如果只认同汉族是中华民族而忽视其他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同样是危害。因此,我们在落实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广泛性,既包括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引导各族群众都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大局,坚决反对任何把本民族自外于中华民族或是将兄弟民族疏隔于中华民族之外的言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题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绝非民宗部门一家的事。如同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限于政法部门的工作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全县各单位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体现这一点,而不能与此相背离。比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乡镇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的要求,确保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发展长期失衡,就容易造成民族关系失衡,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三、积极落实 “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
的目标任务。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擘画了“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明确要在五年内把所有县(区)建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区),区地县创建本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占比要达到 80%以上。下步工作中,我将带领县纪委监委始终坚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纳入纪委常委会工作重点,同业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选派精干力量负责日常工作,做到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人管、有人抓。二是始终坚持把履行监督专责的过程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严肃查处乡村振兴领域、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全力维护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纪检监察工作同频共振。
我的发言结束,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撰写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研讨材料)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深刻总结了西藏过去五年的宝贵工作经验,提出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下面,我围绕此次会议主题,同大家分享几点个人学习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从民族利益来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从民族复兴来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从民族关系来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从民族工作来看,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靠说,又要靠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更好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只有既说又做,既说得好又做得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既要面向少数民族,也要面向汉族。少数民族如果只认同本民族而不认同中华民族是危害,汉族如果只认同汉族是中华民族而忽视其他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同样是危害。因此,我们在落实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广泛性,既包括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引导各族群众都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大局,坚决反对任何把本民族自外于中华民族或是将兄弟民族疏隔于中华民族之外的言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题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绝非民宗部门一家的事。如同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限于政法部门的工作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全县各单位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体现这一点,而不能与此相背离。比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乡镇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确保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发展长期失衡,就容易造成民族关系失衡,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三、积极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任务。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擘画了“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明确要在五年内把所有县(区)建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区),区地县创建本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占比要达到 80%以上。下步工作中,我将带领县纪委监委始终坚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纳入纪委常委
会工作重点,同业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选派精干力量负责日常工作,做到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人管、有人抓。二是始终坚持把履行监督专责的过程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严肃查处乡村振兴领域、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全力维护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纪检监察工作同频共振。
我的发言结束,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撰写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习近平总乢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我们党运用马兊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亓方之民”共天下到隋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文成公主进藏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乢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因为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幵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不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
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巟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巟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同心圆”就能越画越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丌能少。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在四川省大凉山阿土列尔村,344 名村民走下新修的 2556 级钢梯,翻过了那座压在头上的贫
困大山。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是各民族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各族人民丌断增长的获得感、并福感、安全感,正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扎扎实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巟作引向深入,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撰写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在于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夯实国家统一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从历史传承来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辽阔疆域和锦绣河山,共同书写源远流长、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历史,共同创造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国情来看,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既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把爱祖国与爱民族、爱家乡统一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增进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觉,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凝聚精神力量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明植根于多民族文化沃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各民族形成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