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全文)

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经济学家解读“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综合考虑了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今后 5 年及 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如何充分理解“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全面性?规划纲要贯穿着哪些新理念、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经济日报约请 5 位经济学家进行解读。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杨伟民(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 5年及 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

  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 2035 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

  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记者梁睿整理)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 2035 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 15 年的时间,以 2019 年人均收入达到 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 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 GDP 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 1.8 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 3 万至 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 1 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 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 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 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记者周琳整理)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张宇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 5 年及 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

  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 2021 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 3 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记者康琼艳整理)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张占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

  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

  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记者梁睿整理)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杨成长(全国政协委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

  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

  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深刻领悟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专题党课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一、把握“三大逻辑”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二、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这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新发展阶段也是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

 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

 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聚焦新发展理 念新发展格局建言资政

  —— 上海市政 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建言综述

 如何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着眼何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有哪些路径?如何办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铸牢城市软实力精神内核,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应如何借力?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聚焦相关议题,以个人或联名提案形式积极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提案 1029 件,经提案委员会严格审查,共计 972 件提案予以立案。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指导组〕 ,通过提案积极建言献策。截至大会提案统计时间〔2022 年 1 月 20 日中午 12 时〕共收到提交的提案1029 件,经提案委员会严格审查,共计 972 件提案予以立案,已按规定程序转交相关部门办理。

 从提案来源分析,委员个人或联名提案 871 件,占总数的 84.65%;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和专门委员会〔指导组〕提案 158 件,占总数的 15.35%。从提案内容分析,有关经济建设的

 389 件,占总数的 37.80%;有关政治建设的 61 件,占总数的 5.93%;有关文化建设的 68 件,占总数的 6.61%;有关社会建设的 426 件,占总数的 41.40%;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 85 件,占总数的 8.26%。委员们聚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牢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我市主动融入和效劳新发展格局,推动〞 五型经济〞 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两张网〞 城市治理,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化民心工程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建言资政。

 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委员们建议,加快打造离岸金融中心,扩大可开展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主体范围,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可参与离岸业务的类型及相关管理细则,推动各类债券在浦东引领区离岸发行。高标准推进空港、海港建设,打造以高端航空制造为特色的经济示范区。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加快出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退税政策,打造进出口贸易效劳平台、特色商品交易平台、国际化展览展会平台。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出台浦东新区反不公平竞争法规,加快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体系,为市场提供更加简明、清晰、友好的制度供应。

 委员们建议,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引领高水平开放。建立国际组织核心功能区,依托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引进国际组织总部、区域总部入驻,积极争取国际组织二类机构落户,营造适合国际组织落地深耕的发展环境,形成国际组织机构落户上海的政策集聚与地标效应。打造国际氢能产业特色园区,支持临港申报示范应用工程,加快引进氢能检验检测国内外龙头工程。

 委员们建议,全力支持科创板深化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对三大产业支撑引领作用,制订三大产业链〞 卡脖子〞 技术清单和重点支持企业名单,推荐行业标杆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加强〞 专精特新〞 企业引导和培育,探索将其打造成为科创板的重要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委员们建议,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挥长三角一核〞 两带〞 各节点城市作用,布局〞 总部+基地〞 产业空间,实现〞 两带〞 错位和联动发展。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建立长三角城市群〞 创新资源共享区〞,推进根底研发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新增

  第 1 页 共 4 页

  长极,建立新材料〞 产学研金政〞 一体化的合作机制。

 委员们建议,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开展〞 产学研〞 合作,整合上海各大院校优势科技资源,在重大根底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联合攻关。建立集成电路企业白名单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借鉴浙江经验,探索〞 链长制〞 统筹引领产业链发展。打造产业发展咨询效劳平台,提供材料生产工艺体系搭建、生产现场管理等培训和咨询效劳。

 委员们建议,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支持跨领域技术攻关,组建生物药制造业行业的产学研用联盟和〞 生物药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上海打造全球细胞治疗产业发展高地,推动高水平、差异化医疗机构将细胞治疗引入临床使用。推动上海建设世界生命科学城市,加大对上海研究型医院支持力度,聚焦脑神经科学、抗衰老、生殖医学、仿生学、医学诊断、传染疾病与免疫学、中西医结合与医学理论以及罕见病等领域开展研究。

 委员们建议, 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

 推动制造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实现 〞 5G

 人工智能〞 应用场景规模发展。建设〞 5G

 人工智能〞 应用技术支撑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电信运营搭建制造领域的应用技术支撑公共平台。

 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发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将进博会展品进口环节〞 三税〞 全免政策拓展至〞 延展〞 期间。调整保税商品转入销售环节的计税根底。在总结进博会保税展示展销试点经验根底上,推进复制推广工作。强化进博会与上海浦东自贸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等相关政策的关联度,拓展进口商品保税展示展销市场。

 委员们建议,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体验经济。搭建本地老字号发展效劳平台,鼓励老字号进入免税店,通过出口电商平台尝试海外拓展。做强体育消费,打造全球体育新品的首发地和创新策源地。做强美丽与时尚消费,支持中国特色化装品创新发展。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委员们建议,利用复兴岛政策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滨江优势打造世界级科创岛。改善重点科研工程攻关〞 揭榜挂帅〞 机制,扩大〞 发榜〞 工程覆盖面,试点探索〞 先进技术榜单制〞 〞 民生工程悬赏制〞,给予〞 挂帅人〞 更大科研自主权、经费自主权。建立知识产权金融效劳公共平台,发挥知识产权的金融价值。

 委员们建议,加强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和学校建设,试点十二年义务教育。探索以〞 联播课〞

 为核心的优质教师共享机制, 扩大优质教师力量辐射区域。

 改变各区级青少年业余体校功能定位,由单一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转变为面向所有爱好体育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公共效劳机构。

 委员们建议,采用创新创业制、导师制、企业制等多元培养制度,把市场、产业有效纳入专业教育中,促进产教融合。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由参与方转变为引领方,学校由教学基地转变为实践基地,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异地、异企互认,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价值认同。探索 〞 高本贯穿〞 合作形式,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的一体化培养。

 试点设置高职教育 〞 副学士学位〞 和〞 高级专门学士学位〞,提升社会认同度。

 委员们建议,聚焦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建立政府猎头体系,精准引进高层次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实验室、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中明确青年科学家比例,着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全市人才方案整合,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委员们建议,打造数字化产业高地和示范性应用高地。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打破行业数据壁垒。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引进和培育元宇宙新基建头部企业,大力扶持元宇宙软硬件产业的发展。

 委员们建议,深化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在线教育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和提质增效。利用

 大数据进行全民精准健康管理。

 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 助力城市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第 2 页 共 4 页

  持续推进数字效劳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

 委员们建议,加快完善政务效劳应用场景,整合提升云资源保障能力,升级改造政务网、互联网及业务专网,推动城市智能终端设施建设。打造统一的数据接口、技术标准,提高数字化转型中政府跨部门数据共享使用效能。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以〞 数字化邻里中心〞 为抓手,赋能社区精细化管理,结合现有的多种工作平台,建立政府主导的、统一透明的、可持续化的数字化社区事务管理平台。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委员们建议,打造〞 站城融合〞 高品质智慧枢纽,借鉴东京、大阪等城市〞 车站城〞 立体式的开发模式, 以枢纽站点和换乘站点为核心, 构建新城现代城市功能集聚区或新城公共效劳中心。以新城为主要节点,构建多点放射的市域干线铁路网,推动新城深度融入沿江、沿海、沿湾,以及沪宁、沪湖、沪杭、沪甬等区域发展廊道。

 委员们建议,深挖地方文脉,塑造〞 一城一意象〞,完善区域形象定位。重视公共图书馆及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产业园区、社区、企业等各方面力量投入社区图书馆、社区书店及城市书房等文化设施建设。在新城规划中将绿化空间、公共建筑与城市街区有机结合,形成多样化、复合型的城市核心。

 委员们建议,加快国产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上海的推广应用,合理安排公共交通运行模式,加速推进上海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进程。制定公共建筑设计用能限额制度和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指标体系。提高屋顶分布式光伏工程在上海市建筑物屋顶的覆盖率。

 委员们建议,开展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溯源和环境影响评估,提出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源头控制、资源化循环利用与消减管理对策。建立建筑垃圾资源信息、建筑垃圾源综合调配信息、企业产业需求信息数据库。健全湿垃圾处置技术标准,开发沼渣与沼液还田技术。建立固废处置单位信息公开平台。建立健全农林废弃物收集体系,实现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

 委员们建议,通过〞 公园+〞 和〞 +公园〞,形成城市发展的新格局。统筹推进〞 黄浦电竞之都——量子体育复兴广场电竞中心〞 工程,打造〞 公园+新业态〞 的公园城市建设典范。打造形成徐家汇街区〞 文化+公园、旅游+道路〞 的景区文化导引气氛示范。

 办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委员们建议,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市属科技园区为高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设立一支高素质专职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队伍,加强特殊人群就业指导。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民主协商机制,调整完善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参保政策,维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增加灵活就业人员工伤险,多管齐下增加失业保险的参保来源和保障待遇。

 委员们建议,大力发展〞 嵌入式〞 养老效劳,针对丧失自理能力和严重病患老年群体,研究个性化〞 医养、康养〞 模式;针对可以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由基层社区提供早接晚送的托管式养老效劳。尝试将〞 长者照护之家〞 养老床位下沉,鼓励家庭自建养老床位。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年护理院为上海失能失智老人开展社区巡诊和家庭病床效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效劳网络。积极开发〞 适老化〞 的 App 和产品。

 委员们建议,将 0-3 岁托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工程。加强上海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引入〞 1 米高度看城市〞 的儿童视角,增加公共空间的亲子概念设计。在校服等常用物中增加统一反光标识,改善交通标识等,促进儿童出行安全。多角度遏制后疫情时代青少年抑郁症上升趋势,大力关注、救助自闭症儿童。

 委员们建议,加速推进零星旧改地块改造。调整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缴纳标准,建立三年一次的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老旧房屋适老化改造, 允许老年人一次性申请适老化改造政府补贴款。推进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加速落地。针对环卫工人等一线低收入公共效劳从业群体,通过多渠道开发针对性租赁房源、多模式进行补贴、市场化管理等方式降低居住本钱。

 委员们建议,建立国家医保谈判药品〞 双通道〞 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创新药品种纳入国家

 第 3 页 共 4 页

  医保体系。推进〞 安宁疗护〞 按效劳单元付费的打包机制,启动支付改革试点。

 委员们建议,将〞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纳入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工程。加强水电煤缴费适老化改良,优化线下效劳网点设置,简化缴费步骤。加快推动社区智慧能源设施建设,新建小区按户提升变电容量标准,预留电表、排管、电桩等安装空间,已建小区统筹调换变压器,实施电力进线大容量改造措施。

 委员们建议,积极发挥疫苗产业资源要素优势,加快本市疫苗研发和生产。关注重点人群和场所的防控工作。构建长三角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化管理模式。加强区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城市〞 一网统管〞 融合。

 委员们建议,加快构筑数字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每年进行网络安全演练,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优化城市监控相机布局和统筹配置,完善和加强道路标识及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宠物管理。

 铸牢城市软实力精神内核,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委员们建议,整合上海外事优势资源,打造彰显上海个性特质的品牌形象。重视苏州河两岸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传承,加强黄浦江、苏州河沿岸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历史价值和文化品质。展现上海老城厢历史,弘扬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

 委员们建议,加强聚集型区级示范科普场馆的建设,支持区级示范科普场馆建设与高校结对共建,推动本市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将〞 五五购物节〞 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创办〞 白玉兰节〞,打造上海特色城市文化节日。

 委员们建议,充分开发闵行、奉贤、松江等黄浦江上游的文旅资源,促进滨江公共空间上下贯穿、滨...

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新发展理念是什么 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反映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好方向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但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依旧艰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深入

 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在新发展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展研究。

 坚持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深入研究,细耕责任田。2021 年 3 月,全国两会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吹响了我国发展新征程的新号角。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围绕“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深入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和义务。要围绕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态势、国际环境变化,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多做文章;围绕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多做文章;围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方面多做文章。

 坚持抓牢创新这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牵紧牛鼻子。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霸权主义威胁不断,这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所以,统筹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新局势新矛盾,保持战略定力、认识把握发展规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哲学社会科学开展创新研究的基础和必然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及时研究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造和升华。

2022年中国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新发展格局

  5 月 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推荐访问:年中 新发展 格局